Dark Light

關於怎麼跨領域學習,以及效率的提升一直是我在講座中會被問到的問題,也有許多人希望能知道關於高速學習的方法,以下則分享一些觀察到的現象,自身心得以及國內外統整的資料摘要。

Step 1:訂定目標

跨領域學習是個大哉問,但最重要的第一步不是一頭栽進學習中埋頭苦幹,而是確定學習的目標,這個目標是主觀自由、依據自己在意的程度選擇的目標,則會進一步影響該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法。

 

舉個簡單的情境,假設今天我向各位請益變帥之道,那麼各位想釐清的第一個問題會是什麼呢?八成會是:你變帥的目標是誰?

我:我想變館長那樣,帥爆了。
眾人:那你得維持大量健身與飲食,並且持之以恆才能達標。

我:我想變日韓風潮潮。
眾人:你得研究穿搭和造型囉!有可能還搭配一些整型噢!

我:我想不再被稱為臭宅。
眾人:這個簡單,穿著乾乾淨淨,不要展露出內心就行了。

當然有的時候,訂立的目標會太超過,就算付出大量時間成本、經濟成本卻仍然只有微乎其微達標的可能,這些時候放棄目標會是個相對理性的選擇。

我:我準備好典當家產了,錢砸下去,臉帥起來,蓋瑞變大帥!不計代價讓自己朝金城武邁進!
眾人:你….有沒有考慮換個目標…..?

 

在讓我變帥的情境下,多數人會優先訂定目標,但在我們以往對事情的學習上,卻只有少數人會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目標,更多時候甚至在學習的同時還不確定自己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。

「不知道…..我花時間學這個東西能帶來什麼….」
「好沒目標啊,不知道怎麼讀這些東西。」
「感覺要讀很久耶,我真的該讀嗎…..」

提升效率的首要,得知道自己的目標,不要擔心一開始設一個目標會過於眼高手低,這個目標可以隨時依據學習狀況調整,好比說我想和館長一樣性格的帥,開始按表操課幾個月後發現自己的生活習慣讓這個目標遙不可及,這種時候我仍然可以修正自己的目標,或許就練得像阿Ken一樣,其實也很好了。

總之,提升學習效率的第一步是訂一個目標,有了目標不僅會有一個起點,也才能討論該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。

 

 

Step 2:學習模式二選一:最小可行知識與第一性原理

其實學習模式千百種,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法,在這邊我引用一位我無比景仰的神人中之神人(斑馬神經學)的整理,把學習大略分成兩大模式:最小可行知識(Minimum Viable Knowledge)和第一性原理(First Principle)。

簡單來說,最小可行知識偏重高CP值高目的取向的學習,把時間和成本放在派得上用處的東西;而第一性原理則求融會貫通,從最基本的原理去精通,讓自己能對於學習的領域活用自如。

 

我們以一個情境區隔兩種學習模式,今天我們想學習蝦仁炒飯這道料理,最一開使仍然要回到第一個步驟:我們的蝦仁炒飯想要做到什麼樣的目標?

如果是要自己吃的,那我們就用「最小可行知識」即可,做出蝦仁炒飯的最小可行知識很簡單:找到食譜、買食材、跟著步驟做即可弄出一餐達成自己的訴求;反之,如果這盤蝦仁炒飯是要去參加比賽的,那麼我們的訴求就不再是以最低的時間成本和心力弄出蝦仁炒飯,而是該以「如何讓這盤蝦仁炒飯達到完美」的想法來做菜,了解如何掌控火候、每種食材的特性與搭配、調味的順序甚至是鍋具……等等都是必要的,而這些環節都得從料理的「基本功」去延伸,也正是「第一性原理」的重點。

後面將會簡易的拆解最小可行知識和第一性原理的原則,而兩種學習模式的內容有興趣詳細研究的人則建議參照Mr Sophie的原文

 

 

Step 3:最小必要知識架構術(Minimum Viable Knowledge Structure)

如果在第二個步驟裡,根據了自己訂立的目標選擇的是「最小可行知識」,知識夠用就好,那麼便可以開始拆解自己該做什麼事來達成目標,而理想的方式則是從自己希望的結果去逆推該做的事情。

我的目標是「用最小的成本學習做出還OK的蝦仁炒飯」時,第一步絕不是一股腦地就開始練習做蝦仁炒飯(這正是舊時代教育一貫的模式),而是拆解這個最終目標,我們可以回推出我們的「任務」如下:

1. 備物
2. 烹飪
3. 盛盤上菜

 

而這些「任務」又可以更進一步分解:

1. 備物:油、隔夜飯、醬油、蝦仁、蔥花、蛋、鍋子、瓦斯爐
2. 烹飪:
a. 下油將蝦仁炒熱後拿出
b. 加入蛋液
c. 最後再將飯和稍熟的蝦仁入鍋並加醬油調味
d. 撒上蔥花後翻炒一下即可熄火
3. 盛盤上菜

透過這樣的事先拆解,我們可以把最終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的「任務」,學習蝦仁炒飯的過程一目了然除了有助於釐清思緒,不再是一股腦的低效率勤奮外,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依據個人狀況來強化效率,調整自己的學習,盡可能降低成本。

 

好比說,假設我是個台北租屋的年輕人,我的租屋處空間狹小,沒有冰箱,也沒有廚房和瓦斯爐,那麼依據我們拆解出的各個步驟,我可以這樣的來降低自己的成本:

1. 備物:油、隔夜飯、醬油、蝦仁、蔥花、蛋、鍋子、瓦斯爐

隔夜飯改成在自助餐現買便宜的飯,將醬油換成成本較低且相對好保存的鹽,由於鍋子和瓦斯爐不方便,改買一體成行電磁爐鍋具組。

2. 烹飪:
    a. 下油將蝦仁炒熱後拿出
    b. 加入蛋液
    c. 最後再將飯和稍熟的蝦仁入鍋並加醬油調味
    d. 撒上蔥花後翻炒一下即可熄火

步驟太多不方便在狹小空間操作,時間上也不一定有效率,管他的反正吃起來OK就好,只要記得油先加就好,後面的東西一起加。

3. 盛盤上菜

算了啦,反正只有自己在吃,炒完直接裝在鍋子吃就好,如果夠man的話直接拿炒菜鏟吃也不是不行,盤子跟筷子湯匙的錢都省了,成本低到一個境界。

 

透過這樣的調整,我可以個人化的提高自己學習蝦仁炒飯的效率,並且在認知相對重要的「任務」,好比說在烹飪的步驟中,「先加油再開始炒」是一個必要且相對重要的「任務」,而後面的烹飪順序則相對還好,可以節省時間成本。

不過,這樣子只是做出一盤自己可以吃的蝦仁炒飯,要怎麼樣鞏固自己的學習,讓自己確信自己從此「會做蝦仁炒飯」呢?

 

還有最後一件事要做,那就是……教導別人怎麼做蝦仁炒飯!

一個很有效率的鞏固學習方法在於教導別人,並且要對自己有所要求:我所教導的步驟盡可能的簡單,8歲小孩也要能聽得懂!

透過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化繁為簡並進行講解,我們的腦中也正在進行有效率的檢驗,當發現自己有講得不清楚或不順的地方,無庸置疑的正是自己的學習漏洞,讓自己的補強更有方向。這是我崇拜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Richard Feynman,也正是科學暢銷書《別鬧了費曼先生》的那個費曼,他所提出的一個技巧,這個技巧就我個人認為,在學習上的效率幾乎是最高的。

 

所以,當我們確立目標是適合用最小可行知識來學習時,就可以用最小必要知識架構術(Minimum Viable Knowledge Structure)來架構自己的學習,並依據個人情況做後續調整。

簡易作法整理如下:
1. 拆解再拆解,從目標逆推自己該做的「任務」們
2. 分配資源,把更多的成本花在無法節省,並且相對重要的「任務」上,剩下的則行有餘力再分配資源。
3. 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,務必要求淺顯易懂(費曼技巧)

做完這些事,有效率高CP的學習也十之八九完成了!

 

 

Step 4:第一性原理 (First Principle)

不過,如果在步驟二中選擇的不是「用最小的成本學習做出還OK的蝦仁炒飯」,而是要「學習做出完美的蝦仁炒飯」,這種時候採用第一性原理會是相對理想的選擇。

 

第一性原理這個詞老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就提出了,哲學術語的意思是「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,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」;而在量子力學上的第一性原理則是類似的觀念「只採用最基本的事實,從最基本的事實去計算推導」。

這個詞在近幾年會火熱起來,最主要來自於知名企業特斯拉(Tesla)執行長Elon Musk的提出,過去企業在做決策時,經驗法則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,別人做什麼我們就跟著做什麼,哪些案例失敗過所以我們應該避免,那些是成功的模式所以我們應該參考。Musk認為這樣發展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。所以,他推崇第一性原理,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,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,看到裡面的本質,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。

 

同樣的概念不只出現在Tesla,亞馬遜Amazon的執行長Bezos也提出過第一性原理的概念(正好這兩位都是我比較欣賞的CEO),以亞馬遜這個零售業的角度來講,與其講究跟著市場去適應並做各種變化,倒不如問問自己:零售業的本質是什麼?有什麼事情是不變的真理?

「更低的價格、更快捷的配送、更多樣的選擇是永遠不變的需求」,相比起去思考未來該做什麼的變化與預測,Bezos更傾向從這些無庸置疑的本質出發去想經營策略,這正是第一性原理的運用。

 

回到我們這次的命題:學習做出完美的蝦仁炒飯。

每個人有自己偏好的口味,但如果回歸飲食的本質,我們可以這樣思索:

1. 人腦對於視覺上較豐富的菜餚更容易有好感
2. 粒粒分明油量適中口感Q彈的飯粒相對主流
3. 表皮煎香的蝦子能提供更好的嗅覺刺激

 

以上都是舉例,和最小可行知識一樣,第一性原理也需要解構,只是相比起來更著重於事情的本質,就上面的三點我們繼續推敲料理的本質:

1. 人腦對於視覺上較豐富的菜餚更容易有好感 → 各種食材顏色和口感的搭配
2. 粒粒分明油量適中口感Q彈的飯粒相對主流 → 調味烹飪過程和火候的掌控
3. 表皮煎香的蝦子能提供更好的嗅覺刺激 → 如何把食材的香味展現出來

 

再進一步的推敲後,便可以知道自己該從哪個方面著手努力,和最小可行知識不一樣的是,第一性原理的學習不一定能用最快的時間上手,從最初的原理學習下來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,但一旦融會貫通後就彷彿有著穩定根基的高樓,可以一層層的疊得更高,甚至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。

 

顯而易見的,要在某個領域運用第一性原理需要大量的心力投注,並且很有可能在最初沒辦法立即見到效果,不過一旦熟悉領域的本質後,後續的延伸和變化就可以信手拈來。

當我從上面三個本質上開始學習完美蝦仁炒飯後,對火候和食材、烹調方式的熟練讓我不再像最小可行知識一樣只能做出一道還OK的蝦仁炒飯。未來我做任何料理都可以快速上手,畢竟我對食材、火候和烹飪技巧都融會貫通了。

 

 

Step 5:決定每個領域的學習分配

綜合上面,我們大蓋可以把所有的目標和對應到的學習法分成兩種類型:

1. 想做到十全十美的,採用第一性原則,拆解出領域的本質從頭開始學習
2. 覺得夠用即可的,採用最小可行知識,拆解出階段性的任務,依據自身情型取捨資源在各個任務的投入量,並且在最後對他人進行教學 

 

不討論政治,但我覺得柯文哲可以粗略地拿來當這篇文章兩種學習的範例,最一開始當醫師時,醫學這個領域對他而言,最適當的是採用第一性原則的學習法,從各個器官的基本運行、人體各種生化原理,一層層往外推,最後在治療病症上融會貫通。

這樣講究從本質融會貫通的養成自然花了許多時間,包括從醫學系開始,至少15年以上的養成,換到的是面對重症時的運用自如。

到了2013至2014年,要運用短短的時間內競選市長,那麼他採用的會是最小可行知識,他沒時間細細理解選舉的所有歷史背後運作等等,以當選為目標,拆解出各種有利競選的階段性任務,並把他相對有限的資源投入在對他而言最高效率的地方(年輕族群、網路聲量),最後有效的達標。

 

在跨領域學習或者學習新事物時,我覺得最理想的還是在某個領域經第一性原理深究過(主業、最有熱情在意最想加強的),而在其他橫跨的領域則採用最小可行知識(副業、額外時間想進修的)。

人生也有涯,有一個能專精的領域已經不容易,在多個領域都專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因此在多數的跨領域學習中,其實多數都是採用最小可行知識的架構。

所以,如果想要多元發展的人,不妨多熟悉最小可行知識架構。學一個東西時,別急著埋頭栽進其他領域,而是用最小可行知識的架構來訂下目標,逆推學習過程並一一檢視各個「任務」分別該投入多少心力,最後才開使學習的準備,以及重點中的重點,透過教導他人來完善自己的學習。

最後,祝福每個看文章的人都能在自己有熱情的領域中悠游,成就感滿滿。

 

Stay in touch!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Related Posts
Blogimove部落格搬家技術服務